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

【閱讀筆記】共病時代:醫師、獸醫師、生態學家如何合力對抗新世代的健康難題


中文書名:共病時代:醫師、獸醫師、生態學家如何合力對抗新世代的健康難題
英文書名Zoobiquity: The Astonishing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Health
作者:Barbara Natterson-Horowitz ,Kathryn Bowers
譯者:陳筱宛
出版日期:2013/10/03(原文出版於2012年)



這本書,令我想起老師在課堂中對於所謂「正常」與「通常」的看法,老師提到人獸交需要被管制的內容。人獸交是「不正常」也「不通常」的事情,不通常或許可以理解,但到底是以什麼理由說人獸戀是不正常呢?老師又進一步舉「騾為例,騾子是馬和驢的雜交種,而騾子是沒有生殖能力的;另外獅子和老虎所生的」也是沒有生殖能力的,老師以此作為跨物種性交是不正常的論證,頗啟人疑竇。難道以「能否繁殖」以及「子代是否具繁殖能力」真能夠作為判定是否正常的依據嗎?老師最後只以人獸交是被歸類於變態心理學作為結論。令我不禁想問,難道稱人獸交為變態就能論證其是硬蕊而需受管制嗎?

我想《共病時代》這本書應該能夠提供一個不同的角度思考人獸交這件事情。
《共病時代》的作者之一的芭芭拉‧奈特森赫洛維茲(Barbara Natterson-Horowitz),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(UCLA)的醫療中心心臟科權威醫師暨洛杉磯動物園的心臟醫學顧問,她與科學記者凱瑟琳.鮑爾斯(Kathryn Bowers)開始進行研究寫書,這本書便是成果。原文書名「Zoobiquity」是他們自創用來描述獸醫、醫師和演化醫學的整合名詞,亦即人獸同源學。

以下摘錄自《共病時代》第四章,性高潮:人類性行為的動物指南,101-114

我們從動物祖先那兒繼承了一套複雜的性遺產。人類興趣與性實踐的多元百態證實了這一點。可是我們人類也有能力預先設想自己的行動會帶來什麼後果。無論是好是壞,人類活在有規則和禁忌的文化裡。我們的性行為無法與之脫離,而且潮「大自然」尋找道德準則是錯的。瑪琳‧查克(Marlene Zuk)寫道,「運用動物行為的知識來合理化社會或政治意識形態,是錯的……人必須為自己的生命做出決定,而不必擔憂自己趕不上巴諾布黑猩猩。」—102
至於跨物種的性(如果人類參與其中,稱為「人獸交」)存在的時間非常非常久,也許打從性開始存在,跨物種的性便已存在。可敬的科學研究提出的理論是,不同物種間的性,其實是為創造新變異的演化目的而服務。柏克黑德寫到:「交配種的雄性多半非常積極,而且來者不拒。射精的成本並不高,因此就算雄性與錯誤的物種進行交配,也不會遭遇太多天擇的阻撓。說實話,天擇可能比較偏好讓雄性缺乏鑑別力,因為只要遲疑,牠就輸了。」—103
註:巴諾布黑猩猩被稱作最「淫蕩」的動物,幾乎嘗試過群交、肛交、口交等等。
註:瑪琳‧查克著作為「物競性澤」(Sexual Selections),目前尚未找到中文翻譯本。
註:提姆‧柏克黑德(Tim Birkhead)著作為「濫交:精子競爭進化史」(Promiscuity),目前好像只有簡體中文的版本。

本文沒有要做出什麼結論,只是將資料呈現出來,至於如何去思考就讓讀者自己發揮吧!


延伸閱讀:維基百科「人獸交」條目(資料尚有待查證!
「人獸交」這個名詞經常被使用在具有負面意涵的脈絡下。「動物戀」和「人獸交」在實際使用上經常會互相涵蓋彼此的意義,亦可視為彼此獨立:並不是所有和動物發生性行為的人都是動物戀者,也並不是所有的動物戀者都會進行和動物的性行為。
動物戀通常被認為違反自然,而人獸交則被譴責為一種虐待動物的行為。彼得·辛格認為事實上並非如此,其觀點得到人道對待動物協會會長英格麗·紐柯克(Ingrid Newkirk)的背書 。和動物發生性行為或者是產生慾望,這本身已經不再被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》第四版(DSM-IV)列為病狀之一,除非這些行為會伴隨著苦惱或妨礙到正常的功能運作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