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記一下最感興趣的章節:「新進步主義」(P.211~250)
以下引自端傳媒:
「成本效益分析的一項好處是,它要求從整體來看表面上互不相干的的行動的各種結果,從而克服人通常只關注問題一角的侷限。」《剪裁歧見》一書中,桑思汀闡述了片面的知識,如何影響人的判斷與訊息的傳遞;缺乏理性計算,又如何容易導致錯誤的判斷。而透過「成本效益分析」,可以降低因為誤判而魯莽做出決策的可能。
片面的知識容易導致錯誤的判斷,「知情」是減少公眾誤判的途徑之一。「必須讓人民和政府知道彼此在做什麼。」桑思汀說。在歐巴馬政府任職期間,他堅持這一原則。例如美國會對例如空氣汙染或食品安全相關規定進行影響分析。「影響分析呈現得相當清楚,也易取得,有些摘要甚至從報紙就能看到,這些都是告知民眾的方法。有政策,就告訴民眾;有什麼效果,也告訴大眾。」
「成本效益分析」讓政府可以在利益最大化之下,更有效率地往前走。不過桑思汀也強調,政府依舊保留公眾「選擇的自由」。他將這樣的政府定義為「新進步主義」(New Progressivism),一個積極但不過度干預的政府。
有趣的是,看似崇尚溫和理性路線的桑思汀,卻相當推崇小羅斯福這樣大刀闊斧型的總統。《剪裁歧見》中,桑思汀特別介紹了小羅斯福提出的「第二權利清單」。桑思汀認為小羅斯福關注的是兩件事:所有人能獲得合宜的機會與最低限度的安全。他強調:「要讓真正的機會得以存在,政府就必須採取措施,避免私人或公家的壟斷者。」
因此,當桑思汀一邊談論「新進步主義」政府在面對失業問題,不會為了保障勞工權益,直接介入管制基本工資,而是選擇提高工人自我幫助的能力,提供訓練與教育;一邊也強調,政府必須提供基本的社會安全保障,讓窮人有享有健保的權利,照顧無法工作者,滿足他們基本的生活需求。以下引自天下雜誌:
十六年前,英國社會學大師紀登斯的第三條路,成為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後的國家口號。二○一六年,桑思汀在新書中提出新進步主義,「他試圖建造一種在市場、政府、社會規範間尋求中間連結點的不完整協議模式,相互補充,這是他的宏觀企圖,」評論家南方朔點出。
接受《天下雜誌》專訪時,桑思汀直言,自己提出的「新進步主義」目前還是只一個架構,但他看出美國社會正在往這個方向走。「我很樂觀,新進步主義未來會被美國社會所採用,」他說。
桑思汀指出,紀登斯試圖在左派與右派間走出第三條路,但他的新進步主義,不是左派與右派的妥協,而是希望補救兩個「前資本主義」的缺陷。
第一個前資本主義是前美國總統小羅斯福的新政,當時方向雖好,但手段可以改良。第二個前資本主義則是前總統雷根之後,以海耶克為宗師,傅利曼提出的「大放任式資本主義」,放任主義造成貧富差距擴大,結果並不好。「新進步主義是強調推力的資本主義,」他定義。
桑思汀解釋,新進步主義重視手段(means)與目的(ends)。雖然手段是自由市場,但希望為每個人提供良好的機會,確保每個人經濟的安全和獨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